科研与成果
人民日报:自主创新,长株潭靠什么?
转载自人民日报

区位并不靠海沿边,开放未能先行一步,大学也非国内顶尖……在我国创新版图上,沿湘江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有些“先天不足”。
然而,“先天不足”的长株潭,近年来却释放出惊人的“后发能量”——
世界运行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世界上亩产最高的超级杂交水稻,世界最长臂架混凝土泵车,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
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湘电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世界级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领跑者;
过去3年,湖南省高新技术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32%、全国第一,60%由长株潭创造……
为什么会是“先天不足”的长株潭?
先看主角。
查看长株潭近年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企业当之无愧称“老大”:2012年,这两项指标企业占比均在60%以上。在中联重科,平均一天问世一款新产品、诞生六七项专利;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每年销售额的8%投向研发;在铁建重工,企业诞生之初就同步创立600人的研究团队。
再剖机制。
长株潭近年来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指挥棒”,政府统筹创新资源,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多方“借力”,协同创新。近7年来,湖南省共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70项,突破426项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重点新产品(含农作物新品种)612个,新增产值和利税分别达392亿元和49亿元。其中绝大部分科技专项“落子”长株潭。
三探源头。
湖南出人才,一度却面对人才流动“逆差”。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百人计划”,到“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再到旨在推进“知识资本化、成果股份化”的“两个70%”,湖南知不足而奋起,不断引智聚才,以政策“红利”催生人才“红利”。
今日之长株潭,集聚40余名两院院士、2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00多名海归专家。今年国家实施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湖南入围数量全国第一,其中大多数都在长株潭。
立足实际、把握规律、顺势“巧”为,长株潭正在生动演绎一个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的创新故事。 
喷撒而出的粉末一次次覆盖在托盘上,就像不断重复的“刷漆”动作——若不是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裁陈勃生的解说,很难想象这台正在运转的机器,竟是时下受热捧的3D打印机。
位于长沙市高新区的华曙高科,体量不大,名声不小:企业自主研发的激光烧结3D打印机,全球唯一;自主研发的打印材料,打破国外垄断,价格却便宜了一半。作为新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技术之一,3D打印能释放多大的能量,难以估算。
成立不过6年的华曙高科,只算企业中的“新生代”。过去的十余年内,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支撑起了长株潭的“创新版图”。
谁是创新体系中的“骨干”?
企业“唱主角”:有敢为人先的锐力,也有甘守寂寞的定力
“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如果说多年前,这句话在人们脑中更多意味着方向与期盼,那么现在,它所带来的惊人效力,在长株潭早已切实可见——世界最长臂架混
凝土泵车由中联重科制造;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在南车株洲基地下线;国内首台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产自位于湘潭市的湘电集团……
这一路,如何走来?
前往中联重科探寻创新之道,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付玲却先从办公平台的一面墙说起。墙上贴满了科研人员撰写的心得体会。细看,关键词之一是“责任”。
脱胎于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的中联重科,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一股敢为人先的锐力。“创新,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付玲说。
中联也曾“摇摆”过。7年前,房地产行业“热得发烫”,他们也跃跃欲试,却最终被董事长詹纯新叫停。理由意味深长:房地产的利润肯定更高,不过,企业一旦涉足,心就很难沉下来了。
言下之意,不论其他行业如何“诱人”,中联重科只做工程机械。
选择了专注前行,就注定要“甘守寂寞”。以付玲负责的“超高强钢抗疲劳技术研究”为例,4年间,几十万个实验,无数次加载,只为获得一组数据和一条曲线。这项研究,使得全球首台101.18米碳纤维臂架疲劳寿命提高两倍,领先优势一下甩出国内外同行数年。
这是中联的创新“辩证法”——时代在变,创新追求不能变;产品技术要“趋新”,专注领域却不能盲目“趋新”。 
走访长株潭的创新型企业,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两句话:“要有敢为人先的锐力,也要有甘守寂寞的定力。”
在湘电集团董事长周建雄看来,有时,企业懂得做减法,比学会做加法更加难得。
2003年,周建雄走马上任,发现湘电的产品涉及20个大类,188个系列,3030个品种。虽说企业技术实力不凡,但四面出击,到头来可能什么也做不好、做不精。湘电集团实施“瘦身归核”战略,终于在新能源、通用电气、车辆成套装备三大领域,成为创新的领跑者。
不具顶尖实力如何参与“勇敢者的游戏”?
政府善统筹:有“握指成拳”的合力,也有事半功倍的巧力
科技创新,被视为“勇敢者的游戏”。技术、投入、高风险的门槛,常让人望而却步。
因而,常常有类似的问题被抛给长株潭:经济家底算不上雄厚,科研资源算不上顶尖,参与“勇敢者的游戏”,底气何来?
直径7.62米,总重超过1200吨。位于长沙的铁建重工集团总装车间内,仰望这个名为“煤矿斜井TBM”(隧道掘进机的英文缩写)的“大家伙”,感觉只剩震撼。
“大家伙”正在接受工作人员的最后调试——数千公里之外的神华新街台格庙矿区,正等着它的全球首次“亮相”。
TBM用于煤矿斜井建设,是煤矿建井模式的大变革,每天的掘进速度可达传统工法的3倍以上,不仅挖得更快、更深,而且更安全。
“虽说煤矿斜井TBM诞生在铁建重工,但回顾其‘孕育’过程,更像凝结多方智慧的‘共同体’。”铁建重工科技部部长麻成标,向我们细说其“基因传承”——铁建重工承担总体设计,神华集团提供施工工法支撑,中南大学则参与了刀盘设计与选型的相关研究……这是“长株潭版”的创新模式:政府之手统筹指挥,集聚“握指成拳”的合力,让有限的创新资源,发挥最佳的创新效用。
梳理长株潭近年来的重大创新成果,几乎都离不开协同创新、多方“借力”。“相比发达地区,湖南的创新资源并不占优,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才有‘出奇制胜’的可能。”湖南省科技厅厅长彭国甫告诉记者,以协同创新为组织模式,湖南省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各方面人才、资金投入科技创新。
重大科技专项成为聚合创新资源的“指挥棒”。近7年来,湖南省共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70项,突破了426项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重点新产品(含农作物新品种)612个,新增产值和利税分别达到392亿元和49亿元。这其中,绝大部分科技专项“落子”长株潭。
自然,长株潭也面临如何选择取舍的烦恼——创新资源有限,而项目需求繁多,先后顺序如何安排?
长株潭给出的答案是,让技术攻关紧贴产业需求,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顽疾。
在长株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政府评估科技项目的主要价值导向。这也就意味着,那些有企业参与、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攻关项目,往往更能获得政府的“青睐”。 
这种被称之为“科技产业化”的创新路径,令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公司董事长申宇翔颇有感慨。“电动汽车的研发历时5年。这5年时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要是没有政府接连不断的项目支持,就不
会有电动汽车产业的壮大。”
5年来,电动汽车项目研发投入超过5亿,来自政府的资金扶持就有1亿。从无到有,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生产,湖南省科技厅的同志介绍说,对电动汽车的扶持就像一场“接力赛”。
政府瞄准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诱人前景。如今,全国每天有3000多台“南车时代”新能源汽车在街头行驶,公司总销售额近30亿。申宇翔告诉记者,二期工程建成后,不仅产能有提升,还可带动本省100亿元以上的相关配套产业。
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就可能诞生一组新产品,甚至壮大一个新产业——这正是政府的巧力所致。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2%、居全国首位,其中,60%的产值在长株潭地区实现。
创新的“源头活水”哪里来?
学会“聚养分”:有引聚精英的“磁力”,也有“万马奔腾”的活力
创新是智慧竞技场,离开了关键性的“人”,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沙,岳麓山下。那幅“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楹联,几多豪情,宣示着这片热土数百年来的人才厚度。
湖南不缺人才,却一度面临尴尬:输出的多,留下的少;“墙外开花”的多,扎根本土的少。
看来,即便有“沃土”,也得学会聚“养分”。
将样本与乙肝检测试剂混合,无需加热、无需离心,只需加入一次反应试剂,即可上机检测乙肝病毒。这种名为“一步法”的体外检测技术,可让检测耗时缩短90%以上,灵敏度比国内同类产品高5至10倍。
在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5岁的海归博士戴立忠,向记者讲述全球首创的“一步法”,举手投足间,满是激情。
戴立忠来头不小: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曾任美国最大的核酸试剂公司核心研发小组首席专家,拿过美国“国家科技奖章”。2008年,他看好国内生物诊断试剂行业的巨大市场前景,决定放弃绿卡,回国创业。
同时向戴立忠抛出“橄榄枝”的不仅有长沙。他说,之所以回乡,一是浓浓的乡情难以割舍,二是政府的诚意令人心暖。
他入选了湖南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因此获得上百万激励资金;他的圣湘生物创业过程中享受着政府“保姆式”的全程服务——即便遇到一些小困难,都能“惊动”主要领导亲自协调。
戴立忠给家乡带来的,则是30余项自主创新的专利,一家年销售过亿且正迅猛发展的生物医药企业,以及引领生物诊断试剂行业变革的“江湖地位”。
在长株潭,“引聚精英”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百人计划”,到“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再到旨在推进“知识资本化、成果股份化”的“两个70%”,认识到不足的湖南人,这几年不断加力。
受益最大的,还是长株潭。据统计,在长株潭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40余名两院院士、2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00多名海归专家。今年,国家实施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湖南的入围数量全国第一,其中大多数都在长株潭。
念好“人才经”,长株潭走的是“双轮驱动”:既要善借外力,又得苦练内功;既要有“登高一呼”的领军者,也不可缺“术有专攻”的基础人才。
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一套名为“乔”型职业发展体系的人才培养制度,让不同类别的人才都能享有同样的上升通道。“一言以蔽之,就是技术人员不一定要‘当官’。安心做科研,搞出成果来,同样能获得优厚待遇。”公司党委副书记杨首一说。
受益于“乔”型职业发展体系,公司“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1000多项科技成果、800多项专利,而骨干技术人员每年的流失率不到百分之一。员工们给这套制度送了四句话:“事其所好,精其所专,成其所想,得其所值”。
南车所的实践启迪着长株潭的众多企业,有“万马奔腾”的活力,才有持续创新的韧劲。
湖南省科技厅人才办副主任周斌说,当前,长株潭地区的人才集聚度已经到达历史高位,“他们只需要机会,就能释放巨大的活力”。
 
 


主办单位:四川中色天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双林路251号十一科技广场A座裙楼地上1-3层 邮编:610056   
电话:13301259049 蜀ICP备2022003569号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