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成果
当好“火车头” 引领学科发展——中国地质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中国地质学会近日荣获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和能力提升工程优秀科技社团建设单位。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秀科技社团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经自愿申报、公开答辩、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在中国科协所属204个全国学会申报的111个全国性学会中,择优分3类选出50个学会列入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秀科技社团建设单位,中国地质学会综合评价排名第11名,位列15个二类项目建设单位之首。据中国矿业报记者了解,中国地质学会是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地质类学会中唯一获得奖励的学会,未来3年每年将获奖建经费200万元。

  拓展工作职能 强化服务意识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介绍,为推动学会围绕国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中国科协开展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优选支持一批工作基础好、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学会,培育成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国际知名的示范学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部署好未来3年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火车头”的牵引带动作用,着力改革创新,提升综合能力,在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公共服务品牌的示范、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进一步成绩,确保项目实施取得成效。

  据了解,中国地质学会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拓展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矿床地质、工程地质、岩溶地质、探矿工程、勘探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等一批应用学科成立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全面促进学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与此同时,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灾害、数学地质、城市地质等一大批新兴学科陆续成立。学会自1922年成立以来,始终把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地质学科发展作为学会发展的首要任务。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地质学会围绕地学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重大基础地质问题、重大地质找矿问题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形成了中国地质学会系列品牌学术会议。目前,中国地质学会已有54个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了我国地质科研、找矿及相关领域的各个学科,每年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平均50个左右,参会人员万人以上,对促进和完善我国地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地质学会通过举办年会和开展重大学术活动,全面推动国家建设、国防安全、地质教育和学科建设工作,一是建立了《地质科学发展报告》制度。陆续出版了三卷《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全面介绍了地质学科发展状况,推动了我国地学事业的发展。二是建立了《当代世界地质科学发展报告》制度。利用四年一次的国际地质大会全球地质成果广泛交流的机会,出版《当代世界地质科学发展趋势报告》,介绍世界地学热点和最新进展,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学研究的同步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是建立了《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和《年度地质科学发展现状研究报告》发布制度,全面推动地学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在全行业的应用,引领地质学科发展,支撑经济社会进步。

  中国地质学会高度重视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工作,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地质学史研究分会”专门研究机构,先后出版了《中国地质学科史》、《中国地质学会史》,全面挖掘西方现代地质学对中国文化和现代工业的影响,总结了中国地质学科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当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大发展。

  朱立新表示,地质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加大,地质学研究的范畴大大拓宽,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支撑着地质事业的创新发展。为了支持新兴学科的创立,引领学科发展,近年来,中国地质学会先后成立了大陆动力学、洁净煤地质、核地质、地热地质、纳米地质、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有力地促进了地质学科的发展,从组织上保障了新兴学科的发展壮大。为使社会了解地质科技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弘扬地质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扩大地质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中国地质学会打破地勘行业部门界限,独立自主地开展全国科技成果评选工作。每年在全国地勘行业评选一次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得到地勘行业热烈响应。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和诚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地质学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地质工作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建设。在地质工作规范方面:2012年,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受国土资源部委托制定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勘查规范》、《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规范》、《地质灾害应急供水技术指南》;非金属矿产专业委员会制定了《饰面石材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矿产地质勘察规范》;探矿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制定了《金刚石岩心钻具设备标准》、《地质岩心钻探金刚石钻头规格系列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促进了地质专业的发展。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中国地质学会制定了多项科技成果和人才奖励的评审规则,如论文发表规则和学风道德规范等。同时,在项目评审、论文发表时及时处理了一些违背科学道德的问题,维护了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学术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发挥科技优势 服务社会发展

  随着地质工作的飞速发展,高水平、高速度、贴近实际的咨询建议已成为咨询工作的新要求。中国地质学会作为全国地勘行业的学术组织,拥有大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为充分发挥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丰富经验和智慧,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了由31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其中,院士29人,此外,还建有由不同地学学科专家组成的300人专家库,以应对当前飞速发展的地质工作,随时满足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咨询的需要。学会及所属专业委员提出的《21世纪的中国地质工作发展建议》和《建立我国石油储备制度》等都已转化为国家政策在执行之中。《发展矿业的若干重大政策建议研究》、《提高生产矿山资源保障能力》、《关于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制度比较研究》、《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实践调查研究》、《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环境战略研究》、《进一步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示范的工作建议》、《深化全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原则性建议》等一系列建议都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学会的咨询参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需求,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近期提交的《关于全球稀土资源供求格局研究情况的报告》、《关于中国钢铁中长期需求趋势研究情况的报告》等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近年来,为推动地勘行业的技术进步,支撑地质找矿和经济社会发展,学会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工作。举办了新技术新方法在找矿中的应用、铁矿开发利用、金矿开发利用、尾矿综合利用等培训班,促进了我国采选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全行业技术进步。据统计,在全国推广“小口径提心技术”使我国钻探技术效率提高20%;在全国推广“卡林型金矿找矿模型和开采技术”,使我国年产黄金从10余吨,发展到今天的400余吨,成为世界黄金生产第一大国。

  朱立新对中国矿业报记者说,今天,地质工作已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处处有地质工作者的身影,地质工作真正成为了学科、工种齐全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支柱行业。中国地质学会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徐霞客研究分会、地质旅游和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等分支机构,专门从事地学科普宣传和产品开发工作,经过努力已形成了系列品牌科普宣传项目。学会已连续举办了46届世界地球日活动,全国每年有数万人参加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学会组织的全国青少年夏令营,已成功举办30多届,数十万青少年参加了活动,得到科技部、中国科协的多次表彰。学会提出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使过去很多荒山秃岭变成了具有科普功能独特的“地质公园”,为当地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子,发挥了“点石成金”的功能,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近年来,中国地质学会根据中国科协和地学科普工作的需求,相继成立了珠宝玉石、生物演化与地史学、地质灾害科技减灾、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污染防护、岩溶及洞穴、矿山安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页岩气等8支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各团队在各自首席专家的引领下,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出版了《华北地下水》《孢粉的秘密》两本科普图书、制作了动漫片《五步避险法》《稀世珍宝—钻石》。特别是以郭颖副教授为首席专家组成的“珠宝玉石科学传播团队”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年点击量达百万余次,在普及珠宝玉石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公众合理消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做出了贡献。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地质学会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特别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号召广大会员积极投身救灾一线,参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如在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学会两个分支机构荣获先进集体,十多位会员荣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广西柳州帽合村、桂林瓦窑航道局先后发生严重的岩溶塌陷灾害,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研究解决塌陷问题;2013年,该专业委员会受国家抗震指挥部的邀请,组成专家组,奔赴四川雅安参加抗震救灾工作;2014年,云贵川岩溶石山地区大旱,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专家奔赴抗旱救灾一线,打水井、修渠道;地质灾害专委会积极投入到云南、四川芦山、都江堰等7次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防治咨询服务,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地质力学、物化探专业委员会也各自围绕自己学科范围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赢得了社会高度赞扬。

  创新工作方式 彰显能力水平

  近年来,中国地质学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创新为会员服务的手段,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中国地质学会新增加了“中美地质学会地质科学讨论会”、“世界华人地质大会”等国际会议,组织参加历届“国际地质大会”,走出去、请进来,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科技人员的水平;同时,学会强化了为国际地质同行服务的意识,先后推荐40多位专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连续12年主办国际地科联机关刊《Episodes》。由于学会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国际地学界高度评价,一致同意从2012~2020年,国际地科联秘书处落户中国,这是第一次国际组织秘书处落户发展中国家,彰显了学会的能力和形象。

  在科普工作方面,中国地质学会8支地质科普传播团队,走进社区、走进课堂、走向电视台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地学科普,深受公众欢迎,拥有了一批“粉丝”。尤其是在科普工作产业化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如,在各地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徐霞客足迹联盟城市国家级旅游路线”(现正在申遗)等项目,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科技期刊出版方面,中国地质学会建立了全国最大、最早的单学科期刊网站——《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每年浏览率达325万次,其中,20%以上访客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为实现《地质学报》英文版奔向国际的目标,学会改组了编委会,首次外国编委多于中国编委,这在学会93年的历史上是首次,为此,《地质学报》连续11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期刊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等奖资助。

  在人才举荐方面,学会设立了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银锤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双十”地质成果奖、金罗盘奖等。这些奖项的评选,成功推举一大批青年英才,他们已经成为地质事业的骨干力量。学会还积极组织两院院士的推荐工作,参加组织国土资源科技奖、中国科协光华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马塔切纳优秀论文奖等奖项的推荐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朱立新表示,在承接政府职能方面,中国地质学会是中国科协首批48个承接政府职能的试点单位之一。按照我国加入的华盛顿公约要求和工程人员终生教育的理念,我们承担了大学生地质类工程专业认证工作。2013年以来,已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4所院校开展了认证工作,为我国大学毕业生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了基础。学会将秉承国际实质等效原则,切实尊重专业认证标准,全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地质类高校专业认证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工作制度和认证程序,开展认证学校的培训,加强对《自评报告》和证明材料的准备等相关工作的指导,为我国早日加入《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推进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做出新的贡献。

  朱立新最后说:“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一定发扬地质前辈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发挥学会的人才优势和跨部门优势,动员千千万万地质会员,树立信心,攻坚克难,积极投身于地质找矿、地质灾害治理的实践中去,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支撑。”




主办单位:四川中色天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双林路251号十一科技广场A座裙楼地上1-3层 邮编:610056   
电话:13301259049 蜀ICP备2022003569号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207号